微信“小程序”进入内测 可同已有App打通数据
9月21日晚些时候,微信官方称,此前计划推出的“应用号”已经进入内测阶段,此外微信将“应用号”名称换了换,暂定为“小程序”。
这是微信团队给予微信“小程序”的定义:“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,它实现了应用“触手可及”的梦想,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。也体现了“用完即走”的理念,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。应用将无处不在,随时可用,但又无需安装卸载。”
微信将“小程序”定义为“一种新的应用形态”。微信方面强调,小程序、订阅号、服务号、企业号目前是并行的体系。
但微信解释称,小程序的推出并非意味着微信要来充当应用分发市场的角色,而是“给一些优质服务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。”一方面,小程序可以借助微信联合登录,和开发者已有的 App 后台的用户数据进行打通,但不会支持小程序和 App 直接的跳转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微信特意强调其并未有取代应用分发市场之心,的确有出于忌惮苹果现行规定的考虑。按照目前苹果的许可协议,使用App Store以外的渠道解锁或开启附加属性和功能的应用程序将会被拒绝, 此外使用应用内支付系统(IAP)以外的系统购买内容、功能或服务的应用软件将会被拒绝。
简单来说,苹果并不允许App Store以外的类似应用商店的形式存在,尤其是在涉及产生支付购买方面。
据悉,本次内测采用邀请制,其内容客户端暂时对用户不可见。之后小程序会全面开放申请,所有小程序将在统一时间向用户开放。全面开放申请后,主体类型为个人、企业、政府、媒体或其他组织的开发者,均可申请注册小程序。
“无疑,微信在强化自己作为超级应用的角色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。
微信“小程序”将带来哪些影响?一方面,目前的App开发和推广成本居高不下,前者支出在于人力,后者则是近年来流量费用的水涨船高,微信“小程序”有望降低两项门槛。另一方面,微信“小程序”的确有望为一些低频应用提供新的选择。
毕竟,流量集中在极少数应用上的现象由来已久。来看一组数据:腾讯、阿里巴巴、百度,网民花在这三个公司的产品的时间,占总花费时长的71%,其中微信占35%,QQ占10%。该数据由高瓴资本提供。
而接入“小程序”的第三方,还有可能从微信手里分一杯羹。当然,对于微信而言,思考的是如何挖掘这些巨大流量的价值,双方各取所需。但对于市面上的其他应用分发商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糟糕的消息,微信的介入将对其造成直接冲击。
当然在目前阶段,部分App开发者或许会对于微信小程序这一新形式略有“忌惮”,毕竟,和一款存在于App Store的独立应用相比,在微信体系下受的制约长期将会如何,恐怕是所有第三方在接入“小程序”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在今年1月,微信首次释放了将推出“应用号”的消息,而更多关于应用号的消息,预计将在9月23日下午,腾讯2016开放大会微信分论坛上进行披露。
根据腾讯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,目前微信月活用户达8.06亿时,与此同时首次公布了微信企业号注册用户数量:该规模已超过2000万。